12月5日,北京“井底人”王秀青的故事首次從“井底”走到“陽光下”。在歷經13年漫長的井底蝸居生活後,王秀青的生活在短短幾天的時間里發生了徹底改變——— 從因生活所迫試圖把自己封閉,到如今暖流源源不斷地註入自己貧寒的家庭。12月10日,把“尊嚴”當作稀缺品的王秀青,手握著人生第一份正網站優化式勞動合同,細聲地說道:“我可以抬起頭走路了”。
  本報駐負債整合承德記者 陳寶雲 文/圖
  村裡的“新成屋陌生人”
  16年前,37歲尚未成家的王秀青經人介紹,從河北省灤平縣虎什哈鎮西廟溝村來到代償北京市懷柔區長哨營鄉遙嶺村,做了彭家的上門女婿。儘管離開了貧困的老家,但王秀青並未跳出貧困的生活。
  12月10日上午,記者來到了距離灤平縣僅有幾公里遠的遙嶺村,雖然只有一山之隔,但京冀兩地農村的村容村貌有著明顯的差別。走進乾凈整潔的遙嶺村,讓人很支票貼現難能夠相信,無錢租房、蝸居井下的王秀青生活於此。
  走在村裡的街道上,記者隨意詢問幾位村民,“王秀青家怎麼走?”
  聽到這個問題,村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不認識這個人。經遙嶺村村幹部介紹,他們只知道王秀青一直在北京打工,回村的時間很少。“總是晚上回,一大早就走,幾乎不跟任何人接觸,所以許多人都不認識他。”一位村幹部說,他們也是從新聞報道中,才知道王秀青的故事,“這種情況可以申請低保,這幾天我們也找過他們家,但他們家的態度不太積極。不過,我們正在給他們家辦理低保呢。”據村幹部介紹,王秀青的妻子叫彭雪伶。“去他們家,打聽彭雪伶就行了。”
  一路上,記者採訪的幾位村民,都是從“彭雪伶”才聯想到了“王秀青”。“聽說他在井底下住,太不容易了。以前大伙兒都不知道這事兒。”村民們說,在此之前,這家人的生活總是與其他村民處於隔絕狀態。“他媳婦經常在家,平時除了接孩子上學,去地里幹活,很少出門跟大家聊天。這幾天,他們家裡來了許多人,大家都在談論這事。”
  在前往王秀青家的路上,記者巧遇從灤平縣到遙嶺村做上門女婿的楊大爺。楊大爺說,自己今年63歲,因為老家貧困,幾十年前來到了遙嶺村。雖然和王秀青是老鄉,但楊大爺表示,他很少能見到王秀青,兩人也幾乎沒有交流過。“他不愛說話,回村的次數不多,見人總低著頭,從來不主動和其他人打招呼。”楊大爺告訴記者,王秀青有3個正在上學的孩子,可能是生活壓力太大,導致性格內向的王秀青更加少言寡語。
  “為省錢,他一直沒租房”
  在幾位村民的指引下,記者找到了王秀青家所在的衚衕,王家位於這條衚衕的最裡面。“家裡有人嗎?”聽到有人喊,不一會兒,屋裡走出一個滿頭白髮的中年婦女,她就是王秀青的妻子彭雪伶,今年53歲,夫妻倆同歲。
  走進院內,最顯眼的便是一大堆秸稈。“沒錢買煤,冬天就靠燒秸稈取暖做飯。家裡太冷,我剛纔在被窩裡了,蓋著被子暖和些。”彭雪伶熱情地把記者引進了破舊低矮的屋子裡。“孩子們都上學去了,我們家那口子早上剛被人接走,聽說今天就可以去新單位上班了。”彭雪伶告訴記者,這幾天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你看這些棉被、文具、吃的、喝的,都是好心人送過來的。”彭雪伶指著屋裡的愛心物資說,這些東西以前他們家都沒有買過。
  談及王秀青蝸居井下的生活,彭雪伶表示,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他們家兄弟姐妹9個,家裡窮,所以就來到了我們家做上門女婿。”1998年,兩位大齡男女走到了一起,1999年,夫妻倆喜得一對雙胞胎姐妹。然而,生個男孩傳宗接代的傳統觀念根植於這家人的內心深處。“還是想生個男孩,但是再生孩子,就屬於超生,要交罰款才能上戶口。”彭雪伶說。後來,在生活中,王秀青又遭遇意外。“大年初三,家裡沒柴燒了,他就到山上去砍柴。當時山上的雪很厚,他下山時,一不小心踩到了一個坑裡,左腿就斷了,現在腿里還有鋼板。”王秀青的意外受傷,導致他無法從事重體力活,擺脫貧困的希望幾近破滅。
  2002年,隨著兒子的降生,一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從那時起,他就在北京開始幹路邊洗車的活兒。為了省錢補貼家用,他一直沒有租房子,夏天的時候就在路邊草地里湊合,冬天冷了,就下到井里住。”
  彭雪伶說,丈夫是個性格內向,但生活積極樂觀的人。“五六年前,我們一家人過去找他玩,還在兩個井里住了一晚上,孩子們都不習慣。後來孩子們勸過他,讓他找個地方住,但他說井底下很好,可暖和了。”彭雪伶告訴記者,這些年來丈夫總是臨近年根兒才回家,住上四五天就返回城裡去洗車。
  一家人“足不出戶”
  由於貧困,一家人習慣把生活圈子固定在自己家裡。“說實話,這些年,村裡的紅白喜事,我們一次都沒參加過,不是不想去,是因為沒錢隨禮。”交往少了,彭雪伶覺得村裡一些人也對他們另眼相待。“總覺得比別人矮半截。孩子們放學回家,我告訴他們,如果想買得起煤,過上好日子,就必須好好學習,不能耽誤一分一秒,我很少讓他們出去玩。”
  特殊的教育方式,也收到了想要的結果。“我大女兒學習成績很好,今年考上了重點高中——— 懷柔一中,二女兒也考上了懷柔二中。”彭雪伶說,高興之餘,一座大山又擋在他們面前。“三個孩子一直沒有上戶口,小學、初中還好說,上高中就必須要有戶口。”為瞭解決孩子們的戶口問題,一家人大舉外債。“一位出租車司機借給了5000元,一位環衛大姐借給了3萬元,秀青老家的親戚借給了2萬元,還有認識他的幾個保安也借給了一些錢。”今年6月份,在繳納6萬元罰款和花費將近1萬元親子鑒定費後,孩子們終於把戶口落到了村裡。
  高中開學後,彭雪伶又發現,上高中也需要一筆支出。“家裡確實沒有錢,我們就勸說學習差點的老二別上了,出去打工掙錢,幫姐姐好好上學,但孩子哭了好幾天。最後,王秀青說,再苦不能苦孩子,就決定讓老二回初中復讀一年,初中屬於義務教育,不用花錢,這樣家裡壓力會小點。”
  王秀青有了固定工作
  12月5日,隨著北京井下蝸居群體“井居人”的故事進入公眾視野,一直活在自己世界里的王秀青一家人,也隨即成了社會關註的焦點,他們的生活也就此改變。
  彭雪伶告訴記者,連日來,看望他們的人絡繹不絕。“有送錢的,有送東西的。雖然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但我們一家人都十分感激。”彭雪伶說,讓她感到更加欣慰的是,今後不用再為孩子們上學的費用發愁了。“有一個老闆,不讓說名字,答應資助三個孩子一直到大學畢業。”“否極泰來”,這句話用在王秀青一家人身上,很貼切。在夫妻倆最擔心的問題——— 孩子上學問題解決後,王秀青也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
  12月10日下午15時多,記者在北京城市學院二號教學樓一樓的一間宿舍里見到了王秀青。此時,他手裡拿著一份剛剛和學院簽訂的一份勞動合同。坐在宿舍的床上,不善言辭的王秀青這樣形容幾天來的變化,“一個天堂,一個地獄。”
  王秀青說,誰都希望過體面的生活。“3個孩子上學和戶口的事,要花不少錢,為了能多掙錢,住在井下也沒啥,總比外面暖和。”王秀青說,現在自己的戶口還在老家灤平縣。“家裡孩子多,老家我也沒地方住,雖然我母親已經95歲了,但我很少回老家。”王秀青低著頭說,不是他不想回家,而是實在沒臉回家。“別人在外面打工都掙了錢,我一回家,就跟親戚借錢,確實抬不起頭來。”
  聽說明年春節他會有三個星期的假期,王秀青說他打算回老家看看。“現在有了固定工作,可以告訴親戚和朋友,我借的錢很快就可以還上了。”王秀青扭過頭,擦著淚說,“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吧。今後我可以抬著頭走路了,也可以帶著孩子們來北京轉轉了。”
  “王秀青的故事讓我們很心酸,學校也去他們家做了調查,讓我們很意外的是,他的孩子都很陽光,所以我們就決定給他們提供一些幫助。現在王秀青已經成為北京城市學院後勤集團一名正式員工,每月保底工資2600元,外加1000元的愛心基金,包吃包住,另外還會給他上各種保險。”北京城市學院辦公室主任曾玉紅告訴記者,王秀青的故事還會被當作一項社會課題進行研究,從中找到探尋一些能夠更好幫助弱勢群體的方法。“現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幫助王秀青儘快融入新的生活環境。”
  (原標題:“井底人”王秀青和他的家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yahicn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